中华MBA网校
新用户注册 登录
  首页 初中层管理者    公司战略  |  市场营销  |  人力资源  |  企业经营  |  财务金融  |  项目管理  |  信息科技  |  团队建设  |  运营管理  |  事业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层管理者 ->> 团队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领军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来自:    时间:2013年   阅读1615次     【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十分重视造就一批献身事业、能够打硬仗的科技创新团队,尤其要有一批既能运筹帷幄、又能身先士卒的领军人才。有了领军人才,主攻方向才能明确,创新团队才能善战,艰难险阻才能突破,关键领域才能占领。
一、建设培养工作的成效
(一)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的基本情况
据市农业局统计,全市现有农业科技人员2615人,其中市级278人,区、县级1139人,乡镇级1198人。近年来,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稳步提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素质较高、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农业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员中,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3%、22.1%和34.6%。科技人员职称结构相对合理,呈现金字塔结构。中级以上职称农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47.8%,其中正高级7人、副高级235人、中级984人。
(二)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后出台了一系政策措施,特别是人才专项用房、杰出人才的评选等激励政策,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使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1、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强化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加强科技人员的使用和培养,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注重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的办法促进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使科技人员掌握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市本级重点开展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和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培训1500余人次。另一方面推动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市农科院派出了2名科技人员到荷兰、美国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培训进修。二是注重科技人员使用,以使用促培养。进一步加经费投入,并规定每个科技人员主持同级同类项目不得超过2个,让更多的科技人员有机会申报并主持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市农业局、市农科院还分别设立了农业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年轻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创新。三是注重科技人员能力提高。通过项目带动、科技特派员等多种途径培养使用农业科技人员,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还选派科技人员到重点工程挂职、担任代办员,提高科技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
2、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强化领军人才培养。近年来,省市政府十分重视以建设学科带头人队伍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杭州市从2001年开始组织实施 “131”人才培养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培养,对入选人选进行资助,到目前为止,全市有269人次农业科技人员入选“131”人才培养工程,其中一层次31人次、二层次66人次,分别占全市一、二层次的15%和10.6%。培养人选中,1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人获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杭州市杰出人才奖(已经公示);21人被选拔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其中二层次1人、三层次20人。另外全市农业系统有21人被列入浙江省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强化紧缺人才的培养。注重紧缺人才的引进,市农科院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了生物技术、农业生态专业的博士后2人,蚕桑、水产等专业的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人,该院引进的5人中,已有3人列入市“131”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人选,3人被聘为研究所副所长,在市农科院的科研、推广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市农科院引进阮松林博士,短短的3年时间,已经在耐盐基因挖掘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5个基因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申报了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专项重点项目“转OsCYP2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培育”,这在地市级农科院中是少有的。市农科院引进的农业生态的1名博士后,在西溪湿地水体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成果,并已在部分城市河道整治中应用。
(三)注重联合与合作,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初步形成
1、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2004年,杭州市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在原四个农业专业所基础上组建了市农科院,从根本上解决了力量分散、职能交叉、无序竞争等问题,整合后的市农科院集中了市本级大部分科技人员,全院123名科技人员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2人、中级职称56人,已经成为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初步形成了一个农业科技创新的大团队。同时市农科院内设的水产、蔬菜(食用菌)、园艺、茶叶、农作物(生态)、畜牧、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8个专业研究所和实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检测)经过5年的调整和发展,形成了适应杭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据统计,市农科院建院5年来,承担各类项目308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4项,争取科研经费3545.12万元。其中有52项成果获得各类奖励,申请专利发明10项,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0个;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4 篇,SCI5篇;育成新品种12个。
2、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2006年杭州市启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首批建设了珍稀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食品(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蜂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3个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达到了培养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的目的。杭州市珍稀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了全市从事食用菌科研推广工作的科技人才,团队规模达到36人,其中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7人。团队成员中不仅包括了市农科院的科研骨干,淳安、富阳、桐庐等具一定食用菌生产规模的区(县、市)的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邀请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的6名科研人员参加,还吸收了部分食用菌生产企业的科技人员参与,形成了以研发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科研生产有效对接,人员梯队组合、分工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市农科院还通过杭州水产科技研发中心、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推进水产、茶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目前食用菌、茶叶二个团队还挤身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分别承担了食用菌、茶叶综合试验站任务。
3、以责任农技员制度为手段,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目前全市共有11个县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176个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受行政区划和财政制度的制约,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各推广机构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农技推广基础不稳固、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机制性问题也十分突出,为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活力,提高技术推广能力,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自2006年开始实行责任农技员制度,目前我市已全面实行了责任农技员制度。责任农技员制度的实行,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责任农技员制度以区(县、市)为单位,各地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为纽带,把区(县、市)和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有效等组织起来,进行资源整合、结构优化,明确责任,形成统一的推广团队。各产业推广团队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组成,设首席农技推广专家1人,由县内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负责制定当地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提出相应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方案,带头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相关技术信息。
4、以科技型企业、企业研发中心为载体,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致力于培育多种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蓬勃发展。这些新的创新主体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进名、特、优、奇新品种、新技术,在蔬菜、花卉、水产、畜禽、林果等领域大力推进了杭州农业技术创新。到2007年全市共培育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33家、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8家、市级科技型农业园区15个。42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了16个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浙江蜂之语蜂业集团有限公司还填补了蜂产品的精深加工的研发空白。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人才资源不足,专业结构不平衡。全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规模偏小,创新人才缺乏。杭州市农业科技人员总量达到2615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仅为7.33人/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8.73人/1万人,而以色列为140人、美国为80人、日本为75人。而且区(县、市)和乡镇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政、事、企不分的情况,农业执法、技术推广和经营创收等职能交织在同一个机构中,“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情况比较突出,从而削弱了农业科技推广职能。
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结构和杭州都市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农学、畜牧类等传统产业的人员比例较高,占到总人数的40%,而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的人员比例偏小,只占1.3%;占种植业产值第一位的蔬菜的科技人员只占总人数的2.6%,果树也只有2.5%,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所急需的农产品加工方面几乎没有科技人员。
2、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改进。 “131” 人才培养工程是我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比较突出的是培养人选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不相协调。一是培养的总人数偏少,目前仍在培养的“131”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培养人选20人,二层次27人,而其中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技术权威,够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二是培养人选的专业结构不平衡,一层次的20名人选中,分专业分别为粮油5人、蔬菜8人、水产2人、果树2人、生物技术2人、畜牧兽医1人,蔬菜产业明显偏多,列入杭州市优势特色产业的茶叶、蚕桑、蜂业、干果、竹业等产业没有1人入选,而不是优势特色产业的粮油产业却占了5人,其中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3人。三是“13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领军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131”人才培养更多地侧重中青年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领军人才不仅要有求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学术上学有所长,术有公认,同时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需要有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3、创新团队建设仍处自发的阶段。与领军人才培养相比,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仍然处在自发的阶段,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还是基于项目实施而组建的课题组,属项目导向型团队,这类创新团队是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和实施的需要,临时“拉郎配”组建的,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比如短期性,课题结束,团队也就解散了,注重的只是短期行为;团队成员大多仅限于本单位、本学科,不能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研究方向经常调整和改变,不利于持续、系统地解决杭州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经常随着项目的变更而作调整,且团队人员之间流动频繁,这样不但不利于创新团队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考核、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
4、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竞争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项目中,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转化式”研究,真正原创性的东西少;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从2001年到2009年的9年中,获得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仅3项,2001-2005年连续5年空白;没有一个由杭州市所属科研、推广机构或企业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这当然有评奖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但也足以说明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二)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员、实验设备、研究经费等科技资源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二是在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能定位上存在科研和推广脱节的问题,“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杭州也不例外。市农科院是我市最主要的农业科研机构,该院在成立时就明确提出“科研、推广、培训”并举的办院方针,主动参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碰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三是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科教、产学研相对独立的体制障碍没有根本性地突破。四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还不够清晰明确,不恰当地强调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政府主导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错位。
2、机制方面不够灵活。一是分配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作为事业单位,都实行了收支两条线,这保证了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各单位的工资(包括绩效工资)是按人头列入预算的,就那么一个蛋糕,收入分配中绩效和公平的尺度难以把握,各单位在收入分配上的调控力度小了,而调控难度大了,“大锅饭”又有所抬头,科研推广任务重的科技人员不仅不能合理多得,还要在完成研究、推广任务之外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和验收,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激励机制上没有区别对待。我市已经出台了不少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但在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都忽视了农业科技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和农业产业弱化的现实性,用同一标尺来衡量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人员,这样貌似公平,实际却显失公允,这种情况在成果评奖方面尤为突出,2009年度杭州市农业科技进步奖中,1个一等奖和5个三等奖,仅占全市奖励总数的6%,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三是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缺陷。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于注重个人的业绩,强调项目完成者和论文作者的先后排名,而忽略了科技人员在团队中真正的作用,使科技人员争项目、争排名,这样不利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四是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有新的突破。杭州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力度越来越大,但人才培养的“上热下冷”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人才培养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比如“131”人才培养的单位配套经费基本没有落实。事实上实行收支二条线后,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也没有配套经费的来源。
3、项目管理不相适应。一是项目多头管理,既导致了项目资源的分散,又导致了同一项目改头换面后的多头申报,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科技人员话语权缺失,政府部门发布立项指南,非农或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评审,科技人员为了立项而一味迎合立项部门或专家的口味,脱离实际地申报项目。三是竞争性项目过多,美国各洲竞争性农业科技项目的经费投入大约为15%,固定拨款仍是主要经费来源,我市竞争性项目几乎达到了100%。四是项目立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推广的特点。农业科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周期长的特点,但目前各类项目大多存在申报评审复杂、资金资助少、实施时间短等问题,甚至一些项目实施时间只有一年,使科技人员疲于应付申报、总结、验收,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试验和研究。
4、经费方面投入不足。一是投入总量相对不足。近年来,杭州市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投入总量上并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的增长幅度,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据资料,发展中国家农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0.5%, 2005年杭州市农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0.1%。市农科院2008年争取到各级各类项目经费671.10万元,科技人员人均仅为5.46万元,低于嘉兴的13.23万元、绍兴的7.18万元和宁波的5.9万元。而区(县、市)农业推广机构获得的经费更少,不少机构“只有人头费,没有工作经费”。直接用于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经费更是不足,仅“131”人才培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二是对单个科研推广项目投入不足。杭州市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相对比较分散,集中投入少,点缀式投入多,我市绝大部分农业科技项目的资助经费在8-15万元左右。三是对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杭州市各级农业科技投入明显向企业倾斜,科技三项经费也不例外。据调查,余杭区2006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农业科技297万元,其中直接投入企业174万元,占58.59%,而投入到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的经费仅为35万元,占11.78%。
5、科技创新平台缺乏。一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比较欠缺,除市农科院具备相对比较完备的试验研究条件外,其他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实验条件差的问题,仪器设备匮乏,特别是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连走基本的实验条件都不具备,仍停留在田间观察试验的层面上,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原始。二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比较少,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市已经建设了3个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也参与了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市农科院也建设了“杭州水产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但创新载体的数量仍然偏少,而且布局不平衡,从产业上说,主要集中在水产、茶叶和食用菌等少数几个产业;从区域来说,则主要集中在市农科院。
三、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科教兴农、人才兴农”战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完善政策,落实措施,创造条件,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杭州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根据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营造既竞争更合作的氛围,通过人才集聚和机制创新,实现“三个一”的总体目标。即培养选拔10名在学术、管理、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地位,能引领我市农业发展和传承团队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建设10支以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竞争有力,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通过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1支适应杭州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培养建设的公益性原则。农业科技是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特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同样也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提供。政府要始终主导领军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全市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承担起具体的建设和培养任务。
2、坚持建设和培养的适应性原则。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应该和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要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紧紧围绕杭州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布局建设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现有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拔苗助长。
3、坚持培养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创新团队都必须有领军人才,而任何领军人才都必须有创新团队作平台。两者的紧密结合既是领军人才也是创新团队成功的必由之路。大凡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都是在引领团队和与团队密切合作攻坚克难中得以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应该同步开展,紧密结合,一起建设或培养、一起考核验收。其结合点就是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同时就是领军人才培养人选。
4、坚持与国家、省创新团队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目前国家层面上已经着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我市建设了食用菌、茶叶两个综合试验站;在浙江省的层面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我市在水产等6个创新团队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其中4个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应与此相协调,对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的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优先认定为“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其中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优先入选领军人才培养。
5、坚持严格标准,分批选拔启动的原则。严格按照领军人才培养人选选拔和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认定的标准,宁缺毋滥,成熟一个、培养一个、认定一个。在领军人才培养上,要坚持杰出性和引领性的统一,既要有公认的专长和成果,也要具备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能力。建设、培养的周期为5年。
(四)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
1、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选拔和创新团队建设的领域。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资源的现实,可以先期考虑在蔬菜、水产、茶叶、食用菌、设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等领域选拔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并同时建设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水产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茶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等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以及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生态科技创新团队等围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2、农业创新团队的岗位设置。每一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人数不少于10人,呈梯队结构。每个创新团队由首席专家1人、核心成员3-4人和一般成员5-6人组成。首席专家应为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领军人才培养人选;核心成员应是学术方向或区域推广带头人。团队成员有具有相对一致的专业方向,兼有研究、推广不同类型的人才。
3、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拔范围。领军人才的选拔原则上立足本市,主要在市级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机构中选拔,也可在各区(县、市)技术推广人员中选拔。对于个别科技力量特别薄弱的产业,可以从在杭国家和省级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中聘任首席专家,但不作为领军人才培养人选。团队核心成员、一般成员在市、区、乡镇三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中选拔。
4、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原则上就是创新团队建设的依托单位;聘任国家及省级教学、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为首席专家的,团队核心成员比较集中的单位为该团队依托单位。依托单位负有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的义务,在试验条件、仪器设备、辅助人员配备及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在收入分配、研修培训、申报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引进人才方面提供方便。
(五)运行机制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探索和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严格监督考核的基础上,在“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给予必要授权,给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多的自主权。
1、创新团队开放流动,自主组合。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以本市科技人员为基础,鼓励跨单位、跨区县联合;团队成员根据考核绩效,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以领军人才为核心自主组合,首席专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组成。
2、经费定额资助,自主使用。农业科技创领军人才培养和新团队建设所需的经费,由市财政专项定额资助,首席专家按照年度预算自主使用,并接受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协调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团队建设依托单位负责经费使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3、任务自主确定,严格审核。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总体及年度目标任务由首席专家和创新团队自主确定,并报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协调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分年度目标任务可以在完成总体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根据杭州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4、自主管理。领军人才必要的科研指挥权、经费使用权和人事聘用权,保证领军人才及时合理地调配团队资源,形成团队统一意志,提高团队绩效。
5、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监督和考核。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业绩实行目标管理,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考核,一季一汇总、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评估。但过于量化的考核指标,容易导致科研行为的短视和学术交流的缺失。
(六)正确处理三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关系。农业科技人才包含了多个层次,一般呈金字塔式分布,领军人才则是塔尖的一小部分。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因此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他们的培养开发、吸引保留、管理使用等,应有特殊的支撑和保障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引领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后继梯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也绝不能忽视,领军人才不是孤立的,他们也是在普通科技人员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2、正确处理创新团队和其他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关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能覆盖杭州农业的各个产业,进入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农业科技人员也只是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中的一小部分,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能包打天下。支撑和引领杭州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全市各个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所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相互配合、协同攻关。创新团队要着力解决杭州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承担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任务,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农业科技引领作用。
3、正确处理立足杭州与依托在杭国家、省级农业教学、科研机构的关系。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在杭国家、省级农业教学、科研机构是我市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是我市农业科技供给的重要来源。从推进杭州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特别是领军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杭州。但这不意味着排斥在杭国家、省级农业教学、科研机构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邀请在杭国家、省级农业教学、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直接参与或担任技术顾问;个别科技力量特别薄弱的产业,可以从在杭国家和省级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中聘任首席专家;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四、对策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事、科技、财政、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的专门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负责培养建设规划的制定、相关政策的制定、培养人选的选拔和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认定、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考核等工作。各部门分工负责,主动配合、积极支持、热情服务,共同推进培养建设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单位的作用。
2、明晰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一是要确立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纯公益性质的定位,农业科研推广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保密性差、社会效益好而自身经济效益差的特点,科研成果的直接得益者是农业和农民,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加之家庭式的小生产、小经营,农业科研和推广不可能实行有偿服务。因此,各级政府必须确立农业科研、推广机构的纯公益性质的定位,为创新出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二是要进一步明晰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 “主体”的共识。鉴于上面说到的原因,加上农业企业的规模仍然比较小,其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大多靠政府的补助和支持,本身不可能承担起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而且由于企业的趋利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三是要完善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农科院的农业科技龙头作用。
3、增加科技投入,实行专项支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列入建设培养计划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根据完成目标任务的需要,实行滚动支持,给予每年不低于50万元和80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按照“稳定支持、适度竞争、自由探索”三类方式配置农业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稳定支持和自由探索科技经费比例,保持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幅增加经常性投入。优先推荐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
3、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一是完善向领军人才和团队成员倾斜的收入分配机制。给予农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其他成员按照不同岗位发放一定数量的工作补贴,补贴的标准由市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协调管理部门确定,所需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资助经费中列支。二是改革成果奖励评价体制,调整我市科技成果奖励评价划一的标准,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或者专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专项奖励。三是完善荣誉激励机制。在杰出人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国务院和市政府特殊津贴、劳动模范评选和人才专项用房分配等方面向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他成员适度倾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4、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合力。要着眼长远,探索建立科研推广一体化、紧密结合的农业科研推广新体制。一是进一步整合市级农业科研推广资源,将市属农业、林业部门的科研、推广部门的机构和职能整体并入市农科院,建立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市农科院和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赋予市农科院明确的科研和推广职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也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的形成。二是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项目资源,杜绝农业科技项目的多头管理和分散立项的局面,形成资源合力,为创新人才、创新团队脱颖而出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5、严格监督制约,科学考核评价。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在目标确定、项目实施、经费使用和用人等方面建立理制度,规范领军人才的职责、权力和行为,防止领军人才个人凌驾于团队之上,避免个体意识泛滥、任人唯亲等弊端。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地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增强农业领军人才的工作紧迫感,强化其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的责任意识,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浏览全部0条评论
主题:
验证码:
 
内容:
您的IP:18.188.115.118,请注意文明用词
账户:
密码:
注册 找回密码
-:::-学员心声 更多..
mmm123123 说:
    人生当中有四堂课,我们是一定要上的,哪四堂课呢?1、读万卷书2、行万里路3、阅人无数4、名师开悟。
bestme 说:
    听了老师讲的领导力是一门情商修炼专题,让我明白情商对一个领导者有多重要啊
bestme 说:
    平庸的员工是昂贵的,只有优秀的员工才是免费
qwerty 说:
    老师讲如何才能让员工自动自发的去工作,总得来说就是让员工有获得感,给企业创造利润也就是给自己增加收入
qwerty 说:
    听了老师讲解的企业管理方法--拆解后,对如何检查部署的执行力有更高的认识。
-:::-学习卡中心

 

说明:为方便广大学员购买经理人网校课程,特推出经理人网校学习卡(共分30、50、100、200、500元五种面值),每张学习卡都有不同的卡号,学员在购买学习卡后,刮开密码覆盖层,进入经理人网校,注册学员代码和密码、然后用已注册的学员代码和密码登录经理人网校,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也可以在充值后选择)、输入学习卡的卡号和密码(如有多张可依次输入,直到充完为止)、学习卡充值完毕、就用“学习卡支付”支付课程费用、等确认支付成功后,用已注册的学员代码和密码登录经理人网校点击所报课程开始学习。
注意:为保障您的听课安全,请务必通过本网公布的正规渠道购卡并自行注册、充值!

-:::-相关软件下载
 媒体播放器下载  Real播放器下载
 FLASH播放器下载  压缩软件下载
 英语通播放器下载  AC课件播放器下载
 视频解码器下载  绿坝-花季护航
-:::-汇款及联系方式

经理人网、职业经理人证书、经理人资格证、是中国经理人获取各类管理类资格证书最佳学习网络机构!

请扫描微信二维码付款,备注您在网校的用户名,我们会把您的资金充到你的帐户里,

或支付后请加微信:gongpansixiang,通知客服人员.

 

网上书店
MBA考试类
管理经典著作
战略管理类
财务管理类
人力资源类
市场销售类
其它类型
网站关键词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商中心  |  学习卡购买说明  |  付款及充值方式  |  帮助中心  |  学员心声
经理人网 www.58guanli.com  COPYRIGHT © 2013 - 版权所有  人人都是管理者-我爱经理人网、58管理、经理人证书、职业经理人、经理人培训、经理人招聘、MBA联考、DBA博士-是中国管理者学习交流的共同家园!

有任何问题请加微信:gongpansixiang,通知客服人员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湘ICP备19004842号-1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17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