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的使用
   数学模型最简单的表达函数方式,可以归纳成三个步骤。
第一种,函数的范式。所谓函数范式,就是借助一般的数学中函数的表达关系,表示经济活动中,某种因变量与某种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这种函数的表达方式引用到经济理论,管理决策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反映出若干经济函数关系,比如需求函数,把需求的数量用字母Q表示一定的需求量,那么它的数学表达公式应该是Q=F乘以若干变量因素。
除此以外,还有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等。
第二种类型,函数的变化率。所谓函数的变化率,即函数关系当中的自变量引发的变化,导致因变量增量的变化大小,称为函数的变化率,这种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我们继而寻求管理决策的最优化的方法,在管理经济学中被称为叫做边际分析。
第三,函数变化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所谓的函数变化率相互影响的程度,是指存在函数关系经济变量之间的某一个变化量,对另一个变化量的反应程度也可以称之为弹性,或者叫弹性理论。
在管理决策的时候,我们研究从以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数学模型,也是从理论、数据、到实践到决策的一个研究过程。
从以上关系上考虑,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我们管理人员在决策时提高理性的思维分析方法,认识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规律,开启管理决策,新思路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函数分析的思维框架,学习新的经济概念,掌握新的信息,掌握新的分析方法,树立新的管理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叫做基本分析方法。管理经济学作为它基本的分析方法,我们称为边际分析,所谓的边际,就是指额外的,附加的,边缘的,或者是总体以外的附加部分的同义语。运用边际的原理进行管理决策,体现了面向未来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那么所谓的边际分析是从微观经济分析当中借用过来的,这种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对某种变量的增量,以及由其引起的总体的变化,统筹来考虑寻求最优的解。那么边际分析也是管理经济学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边际分析,我们是基于各种经济现象中说存在的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分析。
比如在分析总收入的时候,把总收入视为因变量,把产量作为自变量,那么我们分析边际收入的数值就应该做出如下的数学表达。边际的收入,或者简称边际值,应该等于总收入的增量比上总产量的增量。那么数学表达式是:边际收入等于△TR/△Q。
管理经济学当中,应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把数学含义与经济含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要边际值是正的,就可以通过提高产量使总收入增加,当边际收入等于零的时候,即使再提高产量,总收入也不可能增加了,因为此时的总收入达到了最大值。如果边际收入为负数,继续提高产量的结果是总收入要有下降的趋势,边际量反映的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一种动态关系,因此,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进行管理的决策,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下面将重点讨论边际的分析与管理决策当中的优化,它们之间的具体思路,分两个小的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方面,我们确定再无约束条件下来讨论最优投入量的确定。无约束条件,是指在管理决策的时候,假设生产技术等其它条件固定不变,只考虑某一个决策的变量的投入量,数量是可以变动。而这种数量变化又不受其限制。比如为了使利润最多,我们应该生产多少产品,或者说为了使产量最高,应该投入多少劳动。那么这个就属于无约束的条件。在无约束条件下最优化的规则,边际值等于零,在这个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使管理决策的目标实现最优。
第二个方面,在有约束条件下最优分配量的确定。有约束的条件,是指在管理决策的时候,某种被分配的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既定的。比如说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之间,如何分配才能使利润最大?或者说一定量的生产任务怎样在不同的下属单位当中分配,才能使总成本最低?这个时候的自由化原则,我们简单地成为等边际效益法则或者说等边际成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