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脑思维与外脑思维。 21世纪企业决策的一大趋势,就是外脑参与进来,帮助你决策。 外脑就是别人的头脑,别人的智慧,这个别人可以是本单位,本企业的,也可以是外单位,外国的。既可以是工作当中替你出主意,也可以是你花钱请别人来帮助你出主意。 请专业人员来帮助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21世纪企业管理的大趋势就是外脑参与决策。这种形式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不可避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 内脑外脑有各自不同的分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20世纪管理大师斯龙,美国通用汽车的总经理,花了大价钱请多拉克先生当外脑。多拉克受宠若惊,这么高的工资,这么好的待遇,跟斯隆合作,这太有地位了,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但是斯隆对杜拉克说了三句话,我不具体要求你干什么。你认为我这个总经理应该干什么?咱们不要相互计较。 前两句话是指,斯隆是总经理,是内脑,多拉克是年轻人,是外脑。第三句话,意思是你提的意见我可能听进去,也可能不听进去,我也不计较你提的方式,可以直接了当的告诉我。 这三句话意味深长,多拉克就明白了,内脑外脑有分工,简单的说外脑是出谋划策的,内脑是选择决断的。 有意思的是,工作几年后,多拉克变得非常有名,他认为只用一个外脑,还不如不要外脑。也就是说外脑每个人都有局限,只有用多个外脑才能真正打开思路。 多个外脑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偏好,代表多种利益来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的备选,看到更多的潜在问题。 过去习惯于一个人一个方案,一个主意,现在我们要习惯有多个外脑,多个主意。没有多,哪来的选择?没有多,哪来的高质量的决策? 那么外脑与内脑的分工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分工,要外脑出谋,内脑决断。传统的管理习惯于谋断合一,现在谋,更多的交给外脑,关键的选择阶段交给经理。 比如这种分工是一种优势互补,多拉克是出谋的,斯隆是决断的。 第二,外脑要多,内脑要少,外脑多了有代表性,内脑少能够快速决策,减少决策时间,减少决策成本,便于集中。 第三,从时间上来区分,先用外脑后用同内脑。 第四,外脑发散思维,打开空间,内脑收敛思维,思考现实性。 外脑注重的是头脑风暴法,想哪儿说哪儿,只要不违法,只要不违背四项原则,随便她怎么说怎么想? 可是我们内脑始终要想到结果,意图,目标,业绩,现实情况。比如一个民营企业,你非要他有很多的钱,要在北京去找一个清华毕业的博士后,根本不现实。内脑的思维特点是始终指向结果,指向目的。 第五点,强调内脑为主,因此出现的决策失误,要由内脑承担。外脑是辅助作用,外脑从理论上,法律上,来讲是可以不负责任的,他建议你做这个项目,你拍板以后失误就要由自己承担责任。 部门经理面向上级,面对总经理,面向的董事会,那么他就是一个外脑,你只能参与决策。回到你那个部门,他就是内脑,就要承担责任,所以内脑外脑的区分是相对的。 有时候一个普通员工提出的方法,不一定比名校毕业的博士提出的方案差,所以我们要通过内脑外脑的配合,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来帮助决策。
|
|
|
|